城府辦發〔2022〕124號
城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
規劃》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城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9月1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
二〇二二年九月
目錄
前 言5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6
第一節 城口縣情概況6
一、經濟體量不斷壯大6
二、“三件大事”實現新進展6
三、縣域區位優勢獨特6
四、縣域資源優勢突出9
第二節 園區“十三五”發展回顧10
第三節“十四五”發展機遇及挑戰12
一、發展機遇12
二、面臨挑戰14
第二章 總體要求15
第一節 指導思想15
第二節 基本原則16
第三節 發展思路17
第四節 發展目標18
第三章 園區產業布局19
第一節 園區總體布局20
第二節 產業分區布局23
一、巴山組團23
二、高燕組團24
三、廟壩組團26
四、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29
第三節 園區建設用地總量33
第四章 園區承載能力夯實行動36
第一節 拓展園區空間承載能力36
第二節 夯實園區配套承載能力37
第三節 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38
第四節 加強智慧園區建設能力39
第五節 提高園區服務功能和質量39
第五章 保障措施40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40
第二節 優化營商環境41
第三節 保障資金支持41
第四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42
第五節 保障用地支持42
附: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重大項目..............43
前 言
“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建設制造強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攻堅沖刺期,是激發工業園區新一輪創新發展活力,推動工業園區邁向高質量、專業化、精細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茖W謀劃“十四五”時期工業園區發展,對推動園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市、縣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載體和創新平臺作用,加快推進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助力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根據《重慶市優化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管理若干政策措施》(渝府辦發〔2020〕99號)、《城口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城府發〔2021〕4號)、《中共城口縣委城口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城委發〔2022〕32號)、《城口縣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城府辦發〔2021〕221號)、《城口縣“十四五”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城府辦發〔2021〕196號)等文件,編制《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分饕U明“十四五”時期工業園區發展的總體要求、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產業布局、保障措施,是城口縣未來五年工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本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
第一節 城口縣情概況
一、經濟體量不斷壯大
202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20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27億元,同比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9.90億元,同比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33.04億元,同比增長0.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2.2:17.9:59.9。截止2020年末,全縣戶籍人口25.11萬人,全縣11595戶、4471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有效解決,實現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
二、“三件大事”實現新進展
改善交通有序推進,g69銀百高速(城開段)形象工程日趨完善,渝西高鐵(城口站)即將啟動建設,城宣、城萬、城巫等高速公路項目納入市級“十四五”規劃。生態保護持續加強,“河長制”“林長制”全面落實,完成國土綠化13.5萬畝,有序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2.5%。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成效,“三品一標一品牌”達到132個,紅色資源、生態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利用,推進亢家寨旅游景區和亢谷旅游度假區建設,年接待游客430余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8.7億元。
三、縣域區位優勢獨特
城口縣背靠大巴山主脈,地處重慶、四川、陜西三?。ㄊ校┙Y合部,是長江三峽腹地連接大西北的重要連接點,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與重慶市巫溪縣、開州區、四川省宣漢縣毗鄰;東北與陜西省鎮坪縣、平利縣、嵐皋縣、紫陽縣接壤;西與四川省萬源市相連。有“西三角”經濟區戰略節點和渝川陜結合部“橋頭堡”之稱。獨特地理區位決定自身的發展機遇和平臺優勢。
城口縣正在加快構建“四高兩鐵一空多聯線”綜合交通樞紐,區域交通條件持續躍升。向北425千米進入西安市,到達“一帶一路”陸上絲綢之路起點;向南250千米進入萬州區,融入長江航運網絡;向西南400千米進入重慶主城,到達“渝新歐”中歐班列起點;向東645千米進入宜昌市,到達長江中游自由貿易區。憑借60公里的快速通道,連接g65包茂高速融入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和全國鐵路、高速公路交通網絡,對外實現“2小時周邊,4小時重慶、西安”。隨著城開高速、渝西高鐵“雙高”時代來臨,城口縣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將加速轉換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1城口在渝川陜三省市區位圖
2城口在渝東北片區區位圖
3城口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區位圖
四、縣域資源優勢突出
城口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享有“西部礦都”之美譽,擁有錳、鋇、煤、大理石、古生物化石等20余種礦產資源,其中錳礦藏量達2500萬噸,屬全國五大礦區之一;鋇礦藏量達6500萬噸,居亞洲之首。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城口縣發展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礦產資源加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口縣屬秦巴山區富硒帶,發展有機農業得天獨厚,城口老臘肉、城口山地雞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和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數量位居重慶和秦巴地區前列。城口縣作為“川藥”傳統道地產區,境內可供開發利用的中藥材有1000余種。為城口縣打造“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藥谷”區域公眾品牌奠定基礎。區域公眾品牌將城口縣區域地貌、自然屬性和資源特色相結合,體現城口縣農副食品在高山原生態下的生長環境和萬物有靈的巴人文化。
城口縣先后榮獲中國綠色名縣、重慶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庫、中國天然富硒農產品之鄉、中國綠色生態中藥材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第二節 園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以來,城口縣著重抓產業引導和扶持,抓項目建設,抓優質服務,抓協調調度,工業經濟實現平穩增長,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大力培育消費品工業、綠色建材產業,產業布局逐步從以錳鋇為主導轉變為以消費品、綠色建材和錳鋇加工共同支撐發展格局。202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億元。其中,消費品工業4.9億元,占比27%;綠色建材產業3.2億元,占比17.8%;錳鋇產業3.8億元,占比21.1%。消費品產業產值占比由7%提高到27%,錳鋇加工和建筑材料產業產值由43.8%降低為38%,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建設日漸成熟,優化“一區三組團”的空間布局,完成“六通一平”建設。
擁有110kv變電站3座,120萬方電解金屬錳渣場1座,60萬方鋇廢渣處置場1座;建成廟壩組團、巴山組團污水處理廠,總日處理能力達0.13萬立方米,建成園區污水管網6.8千米,實現巴山、廟壩組團污水管網全覆蓋;完善園區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園區云平臺和智慧園區建設。
電力保障能力大幅增強,新建、改造110kv線路長度75.2千米,增加變電容量63兆伏安,投資1.09億元;新建、改造35kv線路長度128.56千米,增加變電容量22.30兆伏安,投資0.86億元;新建、改造10kv線路長度982.64千米,增加配變容量21.42兆伏安,10kv及以下電網投資4.44億元。
燃氣配套建設逐漸完善,培育發展燃氣企業7家,完成200立方米儲備站建設和廟壩、高燕、巴山的燃氣管網敷設投運通氣。
企業主體不斷壯大。園區已建成面積1.6平方公里,已出讓工業用地1.2平方公里,其中已投產企業用地面積0.62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駐鑫城建材、天寶藥業等39家企業。
用地保障不斷強化。制定企業入園、清退管理辦法,優化產業準入管控,分組團、分產業明確單位用地固定資產投入、產出、稅收等控制性指標。
智慧園區平臺體系構建。按照“兩中心(市級監管中心、園區管理中心)、三平臺(市級管理平臺、園區服務平臺、園區管理平臺)”的建設思路,綜合運用新技術,與市園區管理平臺對接,打造連通園區內各部門、各企業間的應用服務平臺。
第三節“十四五”發展機遇及挑戰
一、發展機遇
從全國來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備多方面優勢和有利條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加快推動,國家在“兩新一重”等重大項目建設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城口縣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市場,發揮生態比較優勢,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從全市來看。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靠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要素集聚和產成品輸出具有天然便利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全面啟動,將極大促進國內兩大制造業基地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放大區域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為城口縣探索與毗鄰地區合作共贏、推進區域綠色工業發展提供契機。
從全縣來看。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加強與周邊地區協作互動,以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為重要平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動融入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和萬開云板塊,帶動城口縣協同發展,促進川東北渝東北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利用東西部協作和“一區兩群”協同發展平臺,強化與東部地區、重慶主城都市區的發展互動,深化產業協作和消費協作。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建設啟動,將極大提振縣域新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市場預期、社會預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快推進,為城口縣探索生態優先當示范、綠色發展當標桿奠定綠色本底,“一縣一策”措施落地發力,生態資源潛能加快釋放,有利于城口縣不斷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2021年10月,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明確支持城口“建設渝川陜毗鄰區縣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奉節—巫溪—巫山—城口旅游交通環線”“構建安康—城口—巫溪—巫山(奉節)—恩施聯絡通道”等多個具體項目。城口縣加快構建“四高兩鐵一空多聯線”綜合交通樞紐、渝川陜開放合作門戶,區域交通條件持續躍升。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出境大通道加快建設,秦巴山區交通樞紐逐步形成,城口縣“困守大巴山、孤懸渝東北”的困境逐步緩解,有助于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更好地集聚要素、釋放潛能。讓交通成為擴大有效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撐。
二、面臨挑戰
工業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工業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較低。園區內工業企業主要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龍頭企業偏少,引領性、帶動性、支撐性不強,規模效應不足,集群發展不夠。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工業水平整體較為弱勢。
工業結構層次不高?,F有礦產企業均為礦石開采和初加工,綠色建材產業均為初加工和混合料,消費品工業為食品初加工。集聚要素的能力不足,產業布局密度低、鏈條不完整、關聯度低等現象客觀存在。產業體系短板突出,傳統產業動能不足,嚴重制約城口縣工業經濟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緩慢。外部環境趨勢帶來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廣泛深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園區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期”,新興產業剛剛起步,產業轉型升級短期內難以顯著提升。在外需不足、內需不振、各類風險沖擊的背景下,園區面臨穩增長、調結構的雙重考驗,加快產業轉型、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任務艱巨。
工業要素保障不足。用能、用地、物流等方面均受制約。城口工業綜合電價為0.6元/度左右,與陜西、四川等地0.3-0.5元/度的電價相比無成本優勢。城口工業用氣價格為4.2元/ m3左右,與宣漢1.88元/m3的工業用氣價格相差一倍多;用地方面,城口縣境內有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紅線,工業用地極為有限,目前園區產業發展擴張空間不足,新增用地價格較高。物流方面,城口縣因其獨特區位,遠離大江大河無水路運輸,無鐵路運輸,全部依靠公路運輸,導致物流成本較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全縣僅有18家規上企業,無大型企業。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難度較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19%,科技創新對工業發展的貢獻和帶動不夠。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十大戰略新興產業、數字化產業幾乎空白。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逐年提高,“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國家對“雙高”項目的限制,傳統產業難以為繼,全縣工業偏向于資源型產業,不屬于國家及重慶市支持的重點領域。全市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明確城口縣禁止新建化工項目。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集群、智慧、綠色發展方向,著力發揮園區在培育支柱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本地就業方面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優化園區布局、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加快把城口工業園區打造成為城口縣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增長極,縣域特色產業集散地,為實現“三縣一城一樞紐”的總體目標貢獻力量。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招商引資,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營商環境打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市場化過程中的職能轉變,推進“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拓展,維護和健全市場秩序,加大社會管理和服務,為市場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安全。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開展工業園區清潔生產試點,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持續降低現有企業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嚴格把控新項目環保、安全準入,用更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影響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存量提升,增量優化。立足全縣工業發展主導產業,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強化技術創新,實現錳渣資源綜合利用。適應市場新需求,突出模式創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趨勢,培育壯大消費品工業和綠色建材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堅持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全面融入國家和全市對外開放戰略,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聚焦縣域發展實際,注重補短板、強長板、固底板。探索與毗鄰地區合作共贏,協同發展。
第三節 發展思路
整合資源要素,增強協同創新能力,夯實加工制造能力基礎,創新發展模式,提升壯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消費品產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轉型。
培育壯大以農副食品、中藥材為主的消費品工業,加快發展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轉型發展礦產及金屬冶煉產業。形成消費品工業、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礦產資源加工為骨干支撐的綠色工業體系。穩步發展現有優勢產業,依托園區標準廠房,積極拓展其他產業新空間。
依托現有的資源稟賦基礎,結合城口縣的產業、區位等優勢條件,科學布局,明確發展著力點,全力打造城口縣已有優勢產業鏈的總部經濟。促進我縣總部經濟平臺高質量發展。
第四節 發展目標
消費品工業對全縣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逐步增強。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消費品產業,提升消費品工業對全縣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快建成市級特色中藥材產業園、市級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園,力爭2025年消費品工業產值達到30億元。
建筑材料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推動園區傳統建筑材料產業向精細化加工、節能建材和制品化方向發展。培育壯大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加快建成渝川陜結合部區域性建筑骨料基地。力爭2025年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1億元。
轉型發展鋇產業及金屬冶煉產業。高起點布局鋇新材料產能,推動鋇產業轉變發展模式;采用“飛地經濟”模式,共建鋇系產品化工園區,完善鋇鹽產業鏈;加快淘汰錳產業落后產能,開展錳礦渣綜合利用,加強錳污染治理。著力打造中國西部重要的綠色鋇新材料產業基地、力爭2025年鋇產業及金屬冶煉產業產值達到9億元。
經濟貢獻明顯提高。新引進企業10家以上、培育規模以上企業5家以上,實現園區企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上,園區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不低于80%。
園區特色不斷彰顯。因地制宜,根據各組團和集聚區特點引進培育企業,按照“1+3+1”模式打造特色園區。建成高燕新型綠色建材基地、巴山組團綠色鋇新材料產業基地、廟壩組團中藥材產業園和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園區內科技型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0.3%以上,園內10%以上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并實現研發,園區創新生態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綠色發展本底夯實。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水耗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13.5%、18%,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建成1個綠色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智慧賦能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智能中樞和安全保障體系三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建成智慧園區管理服務系統,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5g網絡全覆蓋,推動10家以上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和工業互聯網項目。鼓勵10家以上企業“上云上平臺”,提升園區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章 園區產業布局
結合我縣發展戰略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綜合考慮園區的發展基礎、產業優勢和承載能力等,提升質量效益,著力構建與經濟規模相匹配、與國土空間開發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園區發展總體格局,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第一節 園區總體布局
結合園區發展方向及現狀工業布局,規劃形成“1+3+1”格局,即:“一區三組團一集聚區”空間結構。堅持“產業興園、特色立園”的總體原則,通過資源整合,利用相關產業要素在園區的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突出的骨干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
“一區”:指城口工業園區;
“三組團”:指巴山組團、高燕組團、廟壩組團;
“一集聚區”:指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規劃范圍共計265.9公頃,其中巴山組團規劃范圍78.88公頃,高燕組團規劃范圍104.49公頃(a區44.55公頃,b區59.94公頃),廟壩組團規劃范圍28.70公頃,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規劃范圍53.83公頃。
4園區規劃范圍圖
5園區產業布局圖
第二節 產業分區布局
一、巴山組團
提檔升級巴山組團,打造綠色鋇新材料產業基地。高起點布局鋇新材料產能,提升產品附加值。著力打造中國西部重要的綠色鋇新材料產業基地。
(一)鋇礦“飛地經濟”
區域協同發展,合作共建鋇化工產業園區。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推動“城宣萬”平臺工業互動協同發展,“一區兩群”九龍坡區、城口縣對口協同發展合作,主動融入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和萬開云板塊。利用城口縣鋇礦資源優勢,圍繞電子級鋇鹽等項目,采用“飛地經濟”模式,探索與達州、宣漢、開州、九龍坡等地區合作共建鋇化工產業園區,形成資源互補、技術共享、互利共贏、配套完善的鋇鹽產業鏈。
(二)鋇礦縣域發展
高起點布局鋇新材料產能。依托豐富的鋇礦資源條件,引進浮選等先進選礦技術,提升鋇礦綜合利用率。加大生產技術引進研發力度,實現鋇新材料產品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鋇產業轉變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重組創新,實現規?;a。利用石油加重劑等項目實現低品位碳酸鋇混生礦的綜合利用和綠色開發,開發巴山鋇礦,力爭2025年實現年產石油加重劑30萬噸,年產氯化鋇2萬噸,產值達到4億元。
表1巴山組團鋇新產業
項目名稱 | 主要建設內容 |
電子級鋇鹽 | 開發巴山鋇礦,以“飛地經濟”模式,在達州、宣漢、開州地區形成電子級氯化鋇(12萬噸/年)、電子級氫氧化鋇(3萬噸/年)、電子級碳酸鋇、電子級硫酸鋇、硝酸鋇、硬脂酸鋇等一系列鋇產能,打造電子級新型材料基地。 |
低品位碳酸鋇混生礦生產石油加重劑 | 年產石油加重劑30萬噸;新建2個礦山生產系統,礦山開采能力達到45萬噸/年。 |
高純度氯化鋇 | 優化高純度氯化鋇生產線,年產氯化鋇2萬噸 |
轉型發展高燕組團,打造新型綠色建材基地。以新型綠色建材發展為重點,促進傳統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錳產業落后產能,加強錳污染治理,對錳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引導現有硅錳合金企業抱團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硅錳合金生產設備,引導企業轉型發展鐵合金系列產品。建成渝川陜結合部區域性建筑骨料基地。
(一)推動傳統建筑材料產業穩定發展
傳統建筑材料產業穩定發展。以保護性開采和培育品牌為重點,堅持園區化、集約化和特色化發展,引導企業實施質量管理認證,高質量發展。保持鑫城建材水泥、商混、昌泰瀝青混凝土、開發公司砂石廠等穩定生產,力爭2025年實現年產水泥60萬噸、商混100萬立方米、瀝青混凝土30萬噸、砂石70萬立方米,產值達到7億元。
(二)培育壯大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
壯大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集團,圍繞礦山采掘、骨料加工、水泥制造、裝配預制、綜合利用、物流倉儲等環節,加快形成資源配置優化、規模優勢明顯、產業布局合理、鏈條有效銜接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碳酸鈣和頁巖資源優勢,力爭布局落地碳酸鈣系列產品項目、頁巖陶粒二期項目。力爭2025年實現年產輕混預制件30萬立方米、頁巖陶粒200萬立方米、碳酸鈣系列產品100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
表2高燕組團新型綠色建筑材料
項目名稱 | 主要建設內容 |
頁巖陶粒綠色建材制造項目 | 建設年產輕混預制件30萬立方米、頁巖陶粒200萬立方米生產能力的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產業。 |
年產100萬噸碳酸鈣系列產品項目 | 建設3條碳酸鈣生產線,年產100萬噸碳酸鈣,其中重質碳酸鈣70萬噸、納米碳酸鈣10萬噸、輕質碳酸鈣20萬噸。 |
轉型發展鐵合金系列產品。結合當前城口縣礦產行業發展現狀,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綠色工業發展要求,引導現有硅錳加工企業抱團發展,轉型發展鐵合金系列產品,力爭2025年鐵合金系列產品產值達到5億元。
表3高燕組團鐵合金產業
項目名稱 | 主要建設內容 |
鐵合金系列加工 | 利用現有硅錳合金生產設備,引導企業轉型發展鐵合金系列產品。 |
發展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產業。主要回收城口縣及周邊區縣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進行拆解,將各種可回收利用部件進行分類收集,并根據其用途性質進行外售。從外界回收廢舊塑料、廢舊金屬型材等分類、切割、打包后外售。力爭2025年實現拆解汽車20000臺、外界回收廢舊金屬12000噸、處理廢舊塑料8000噸,再生資源回收、廢舊汽車拆解系列產值達到1億元。
表4高燕組團再生資源回收、廢舊汽車拆解產業
項目名稱 | 主要建設內容 |
再生資源回收分揀中心及廢舊汽車拆解中心 | 采購液壓剪、等離子切割機等汽車拆解設備以及大力剪、打包機、抓鋼機等設備,共建1條小車預拆解線、2條汽車拆解線、1條廢舊塑料回收打包線、1條廢舊金屬型材回收切割打包線。 |
推動園區倉儲物流中心建設。積極利用高燕組團現有錳礦企業關停后集中連片的閑置廠房和閑置堆場資源,改擴建形成規?;膫}儲廠房、交易大廳、宣傳展示場所,配套建設中藥材標準化倉庫、氣調庫、冷藏庫等設施,并逐步完善倉儲、檢驗、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功能服務。提升園區物流倉儲配套技術化水平。發展大宗商品倉儲物流、綠色建材物流,形成現代物流聚集區,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力爭2025年初步建成區域性倉儲物流中心和商貿集散地。
三、廟壩組團
發展壯大廟壩組團,打造市級特色中藥材產業園。以市級中藥材特色產業建設基地為契機,推進中藥材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加工業布局,完善全縣中藥材初加工的功能布局,大力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形成“中藥材種植—精深加工—中藥提取—生物制藥”產業鏈條。全力推進“大巴山藥谷”建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不斷擦亮“大巴山藥谷”名片。力爭2025年中藥材產品實現產值15億元。
(一)建設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
建設優質藥材種苗生產基地。推進城口縣中藥材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加大大宗藥材品種留種繁育技術培訓和服務力度,扶持天寶藥業公司建設輻射秦巴地區的淫羊藿、石斛種苗、天麻菌種等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對獨活、大黃、黨參等傳統藥材品種自行留種繁育,實現城口縣大宗中藥材品種種子種苗基本自給。
建設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充分利用城口縣生態氣候良好、藥材資源豐富、藥材品質優良的特點,實行連片種植,規范發展。實施優良中藥材種質資源創新與示范,建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圃,建立中藥材種植質量標準體系和產品溯源體系,建成一批建設高品質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推行道地優勢特色中藥材gap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穩定的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試點推行企業間聯合共建中藥材種植基地,共享基地建設成果。
(二)穩步提升中藥材發展質量
鞏固現有大宗藥材品種及規模。遵循種植傳統習慣,持續鞏固獨活、大黃、黨參等現有大宗藥材品種和規模,支持和推動天寶藥業等龍頭企業開展大宗藥材“定制化生產、訂單化銷售”,穩定大宗藥材產品銷售渠道保障。
推進高附加值藥材品種發展。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區資源優勢,加快布局淫羊藿、天麻、石斛等高附加值藥材品種種植,發展林下高附加值藥材種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行林下輪作模式。
(三)加快推進中藥材產業園建設
延伸中藥材加工產業鏈條。升級改造中藥飲片加工生產線。推動天寶藥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生產工藝標準和生產質量效益。重點發展中藥切片、精致飲片、中藥制劑和藥食同源產品加工。
培育中藥材產業增長點。整合園區資源,積極洽談引進大型藥業集團。以產地藥材為原料,加強中藥產品開發利用。開展生物制藥、中藥配方顆粒、中藥獸藥等產品生產,增加產業附加值,將中藥材產業逐步向中醫藥產業發展延伸,培育中藥材產業新的增長點。
提高中藥材質量品質。貫徹執行重慶市中藥材標準,嚴格按照《重慶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及標準》加工中藥產品,執行市級中藥材標準,完善中藥安全、療效地方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加快完善中藥材加工體系建設,制定和規范中藥材加工技術規程。
強化中藥材品牌培育,加大品牌營銷和推介力度。推動互聯網+中醫藥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和推廣“大巴山藥谷”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全面拓展“大巴山藥谷”品牌輻射的范圍和增值潛力。鼓勵各類主體將各類型中藥材產品帶出城口,參與各類展銷和推介,運用電商平臺等營銷方式銷售中藥材產品。提升“大巴山藥谷”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競爭力。
表5廟壩組團中藥材加工業
產業類別 | 重點建設項目 |
中藥材加工項目 | 中藥材加工項目;靈芝孢子粉、靈芝膠囊生產線項目、天麻制品項目; |
中藥材產業園擴能項目 | 新建滿足中藥材初加工3000噸,精深加工3000噸加工廠房,建設滿足5000噸倉儲物流的廠房車間。 |
加快建成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打造市級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園。立足城口縣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引進農副食品加工企業,重點培育老臘肉、山地雞、食用菌等產業,加快形成品質優良、品牌響亮、獨具特色的農副食品特色產業集群,穩步推進“大巴山硒谷”建設。積極承接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完善全縣中藥材加工布局。圍繞特色農副食品、中藥材、動物活體等發展科研試驗業。圍繞服飾加工發展加工制造業。到2025年園區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開發建設模式基本成熟,引進中小企業1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5億元。
(一)農副食品加工業
打造坪壩富硒農副食品產業集群。加強與市內外科研院緊密合作,改進提升加工工藝、豐富產品形態。做好線上線下營銷拓展,提升全縣農副食品市場影響力。以現有的美綴美和登娃食品為發展基礎,重點圍繞老臘肉、山地雞、食用菌、肉兔、果酒、牛肉加工等農副食品,加快引進一批農副食品加工企業,鼓勵本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開辦農副食品加工企業并入駐園區,發展壯大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力爭通過3-5年時間將坪壩打造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富硒特色產業園。
壯大“大巴山硒谷”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大巴山硒谷”產品質量、規模和品牌效益,堅持點上以老臘肉產業為重點,面上以山地雞、食用菌等為主導的思路,做大做強富硒特色產業。制定老臘肉、山地雞、食用菌等產品地方標準,加強特色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推廣公用品牌符號標識系統,著力打造以老臘肉為引領,山地雞、食用菌為支撐的“大巴山硒谷”,提升城口縣富硒農產品整體附加值和產地品牌形象。
推動老臘肉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城口老臘肉產業“再出發”,在城口老臘肉產業發展基礎上,通過標準化生產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品牌營銷體系、利益聯結體系建設,構建城口老臘肉“五大體系”。力爭通過3-5年時間,把城口老臘肉培育成全國知名品牌。
表6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聚集區農副食品加工業
產業類別 | 重點建設項目 |
臘肉產品加工項目 | 產品內包裝車間、外包裝車間和生產線,實現成品臘肉“燒、洗、整形和分包裝”自動化生產線,打造“火炕老臘肉”生產加工作坊。 |
山地雞生產線及深加工 | 建設年加工100萬羽山地雞生產線,為市場提供“精、特、優”山地雞肉產品。 |
食用菌休閑食品加工 | 依托城口現有菌類資源,建設年產食用菌2000噸,食用菌脆片600噸、使用菌脯500噸、食用菌素肉900噸。 |
肉兔產品加工項目 | 依托重慶市臻致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年加工肉兔15萬只的加工企業。 |
牛肉加工項目 | 依托重慶市登娃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現有生產加工鏈,建設年加工牛肉1000噸的加工型企業。 |
果酒加工項目 | 依托坪壩鎮適宜櫻桃、葡萄等水果生長的氣候及城口縣天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年加工葡萄酒、白蘭地等果酒50噸的果酒加工企業。 |
推進中藥材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中藥材產業市場空間大、產業帶動性強,是全縣大力發展的健康綠色產業。城口縣境內自然條件適宜、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具備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條件。承接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引進大型藥業集團,帶動城口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吸納周邊藥材,引進先進技術,完善全縣中藥材加工布局,不斷提升城口縣中藥材市場競爭力。強化產業聯合體建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科研院、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個主體聯合發展,加快中藥材產業鏈一體化發展。
表7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聚集區中藥材加工業
產業類別 | 重點建設項目 |
中藥材初加工 | 建設中藥材初加工與倉儲廠房10000平方米。 |
中藥材提取液加工 | 新建藥前處理、中藥提取生產線一條,處理中藥材能力為2000噸/年,生產中藥飲片1000噸/年,中藥提取物100噸/年。 |
中成藥規?;a及深加工 | 新建中成藥規?;a及深加工生產線一條,處理中藥材能力為5000噸/年。 |
中藥材加工、配方顆粒生產 | 新建中藥材加工、倉儲物流廠房一座,占地約30畝(配套相關硬件、軟件設備),新建中藥配方顆粒制劑生產線3條。 |
推動科研試驗業發展。依托食用菌、中藥材、動植物活體等產業基礎,著力于食用菌、中藥材等科研。推動山東省商業集團公司入駐園區,投資建設實驗動物(獼猴)養殖繁育基地。
表8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聚集區科研試驗業
產業類別 | 重點建設項目 |
中藥材研發項目業 | 研究開發中藥飲片精量小包裝技術和推廣中藥飲片小包裝產品。 |
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研發培育項目 | 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培育1-2個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加工型企業。鼓勵企業積極研發以食用菌為原料的保健品、化妝品、輔助療品、藥品等,依靠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分級、包裝和食用菌各類食品加工生產。 |
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推廣平臺項目 | 依托西南大學、市農科院和畜科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成城口縣農產品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推廣平臺。 |
城口老臘肉科技研發項目 | 選育和培育適合城口老臘肉加工的豬種;開展“無煙熏味”臘肉制品生產工藝的研發;總結提煉城口老臘肉腌制、炕房修建等生產經驗,并申請專利認證。 |
食用菌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 依托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縣級食用菌研發中心,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重點開展品種選育引進、關鍵生產技術承接、精深加工技術研發等。 |
藥用動物養殖基地建設 | 在坪壩鎮建成實驗動物(獼猴)養殖繁育基地1個,養殖規模達到2000只以上。 |
依托園區標準廠房,發展服飾加工。加強服飾生產加工企業引進培育,鼓勵企業開展服飾oem等產業配套合作,發展服裝服飾、床上用品、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產品,打造服飾加工產業集群,推動服飾加工產業發展。
第三節 園區建設用地總量
本次規劃范圍265.9公頃,其中規劃建設用地合計250.58公頃,各組團詳細情況如下。
巴山組團建設用地合計77.75公頃。其中居住用地3.77公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54公頃,工業用地34.96公頃,物流倉儲用地8.78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5.7公頃,公用設施用地1.99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21.01公頃。
高燕組團建設用地合計91.57公頃。其中居住用地1.63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0.64公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66公頃,工業用地67.01公頃,物流倉儲用地9.13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6.27公頃,公用設施用地0.66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4.58公頃。
廟壩組團建設用地合計27.6公頃。其中居住用地1.25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0.79公頃,工業用地19.57公頃,物流倉儲用地2.67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3.16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0.16公頃。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建設用地合計53.66公頃。其中工業用地51.71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0.14公頃,公用設施用地0.41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1.4公頃。
表9園區各組團建設用地土地利用結構表
用地性質 | 巴山組團 | 高燕組團 | 廟壩組團 | 集聚區 | 合計 | |||||
用地面積 | 占建設用地比例 | 用地面積 | 占建設用地比例 | 用地面積 | 占建設用地比例 | 用地面積 | 占建設用地比例 | 用地面積 | 占建設用地比例 | |
居住用地 | 3.77 | 4.85 | 1.63 | 1.78 | 1.25 | 4.53 | 0 | 0 | 6.65 | 2.65 |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 0 | 0 | 0.64 | 0.7 | 0.79 | 2.86 | 0 | 0 | 1.43 | 0.57 |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 1.54 | 1.98 | 1.66 | 1.81 | 0 | 0 | 0 | 0 | 3.2 | 1.28 |
工業用地 | 34.96 | 44.96 | 67.00 | 73.18 | 19.57 | 70.91 | 51.71 | 96.37 | 173.24 | 69.14 |
物流倉儲用地 | 8.78 | 11.29 | 9.13 | 9.97 | 2.67 | 9.67 | 0 | 0 | 20.58 | 8.21 |
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 | 5.7 | 7.33 | 6.27 | 6.85 | 3.16 | 11.45 | 0.14 | 0.26 | 15.27 | 6.09 |
公用設施用地 | 1.99 | 2.56 | 0.66 | 0.72 | 0 | 0 | 0.41 | 0.76 | 3.06 | 1.22 |
綠地與廣場用地 | 21.01 | 27.02 | 4.58 | 5 | 0.16 | 0.58 | 1.4 | 2.61 | 27.15 | 10.83 |
合計 | 77.75 | 100 | 91.57 | 100 | 27.6 | 100 | 53.66 | 100 | 250.58 | 100.00 |
聚焦“優布局、保要素、強服務”,推動工業園區特色化、智慧化發展,加快提升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主戰場的作用。按照“環保、生態、低碳、智能”的發展理念,著力提高園區發展的承載能力。建設綠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穩定的現代產業配套體系。
第一節 拓展園區空間承載能力
合理規劃園區用地。以建設現代化園區,解決園區企業用地不足為目標,堅持高起點合理規劃園區用地,拓展園區空間,合理搭配園區工業用地和其他配套用地,為招商企業提供堅實的基礎配套設施和用地保障。統籌安排新增和存量用地,合理預留發展空間,科學劃定園區“四至”范圍。
整治低效工業用地。按照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要求,樹牢“畝產論英雄”導向。加快制定低效用地整治、收儲實施辦法。用好提升發展、兼并重組、收儲收購、關停淘汰、二次利用等多種手段,切實提高土地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產出效益,推進低效工業用地整治工作。主要聚焦供而未用工業用地、低效用地兩個方面,鼓勵企業采用自主改造、兼并重組等方式開展低效用地整治。助力重點產業“騰籠換鳥”,支持園區開發公司依法收儲處置園區內低效、閑置工業用地和“僵尸企業”土地等資產,對園區資產進行改造升級和整體開發。
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園區按照統一規劃、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要求,立足不同行業特點、企業特色,建設配套完善的標準廠房,推進標準廠房項目建設。到2025年廟壩中藥材產業園擴能建設完成、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標準廠房項目建設完成,標準廠房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引導企業入園發展。引導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原則上新上工業項目全部集中到園區。鼓勵支持園區外存量工業企業入園。鼓勵引導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項目入駐標準廠房,提高標準廠房利用率。嚴格控制既有改擴建項目新增工業用地。
第二節 夯實園區配套承載能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做好“筑巢引鳳”工作,提高園區配套承載能力。全面貫徹落實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著力壯大園區規模,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的原則,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構筑園區發展新業態,積極推進鎮園一體化。
完善園區配套。堅持推進園區和城鄉建設同步規劃實施。落實好員工宿舍、生活超市、文化娛樂等生活性配套設施。有序推進技術研發中心、倉儲物流中心等生產性服務配套??茖W制定年度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優化完善園區道路、供電、供氣、給排水、污水處理、工業固廢處置場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道路、水、電、氣、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重大項目落地需求。到2025年實現園區公共服務全覆蓋。
優化能源結構。推進工業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建設,滿足荷載條件的存量廠房做到宜建盡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園區煤電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鼓勵企業以天然氣、電等為能源。推進園區企業電價直接交易工作,爭取清潔能源產地供電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鼓勵燃氣公司向園區工業企業提供直供服務,降低企業用氣成本。
暢通交通網絡。建成布局完善、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升園區的交通運輸效率,依托園區已有道路體系,不斷優化道路空間結構,加快園區內公路及周邊干線建設,為園區出行提供公路網。健全道路養護管理機制,推進公路養護場站建設,保證園區公路安保設施完善。
表10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
產業類別 | 重點建設項目 |
坪壩鎮工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 | 坪壩鎮工業集聚區場平、水、電、訊、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
園區標準廠房建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內的標準廠房項目。 |
智慧園區建設 | 新建園區服務平臺、園區管理平臺、信息基礎設施、業務支撐平臺、云基礎設施以及硬件設施改造。 |
促進特色產業集聚,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承載能力。堅持特色引領、創新驅動、智慧賦能和綠色發展,加快項目建設,推進產業集聚。依托屬地鎮街完善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增強園區綜合服務功能。初步構建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體系,加大對各組團主導產業和項目統籌力度,促進特色產業集聚。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優勢,強化不同園區產業特色功能,加快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推動園區圍繞重點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集聚的有效載體,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承載能力。
第四節 加強智慧園區建設能力
升級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園區智慧能力。以創新園區管理、服務產業發展為主線,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園區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管理精細化、服務功能專業化和產業發展智能化,促進園區轉型發展。推進5g網絡、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內實現5g基站全覆蓋,實施一批“5g+工業互聯網”項目,探索“5g”應用場景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推廣。完善園區智慧管理服務平臺,促進園區日常管理的規范化、智能化。支持企業建成一批數字車間、智慧車間和智能工廠項目,提高園區企業生產效率。支持企業“上云上平臺”,提升園區企業管理水平。
第五節 提高園區服務功能和質量
加快園區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提高園區服務功能和質量。強化不同園區產業特色功能,構建技術研發、試驗檢測、成果中試、產品設計、企業孵化等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產品展示、市場信息、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體系。加強服務企業保障,建立入園企業項目審批“領辦代辦”制度,對重點企業項目確定領辦和代辦責任領導、責任部門,建立一抓到底的責任機制。對于重點企業項目,建立一事一議動態服務以及上門服務靈活機制,切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園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召集人,縣發展改革委、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縣經濟信息委、縣財政局、縣規劃自然資源局、縣商務委、有關鄉鎮(街道)為成員的工業園區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在縣工業經濟和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統籌協調指導工業園區規劃布局、體制機制改革、考核評價及園區企業發展等重大事項,辦公室設在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h級有關部門結合工作職責,加大對工業園區的支持力度。各涉及鄉鎮(街道)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確保上下協同、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二節 優化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認真落實“一站化”全方位精準服務模式,強化“代辦”、物業、金融等服務,搭建產業發展平臺。為企業代辦工商營業執照、地勘、環評等手續,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園區行政審批清單,積極落實“先照后證”“先證后核”“多證合一”有關要求,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健全領導干部聯系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幫扶制度,重點企業專員服務制度,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讓企業放心經營、專心創業、舒心發展。
第三節 保障資金支持
保障資金支持。建立園區發展專項資金,采取配套、獎勵、財政貼息、稅費優惠等辦法,加大對園區特色產業以及龍頭產業的支持力度,堅持政府扶優扶強、企業做大做強、園區招大引強,支持企業技改擴能、兼并重組,推動企業“小升規”,以優勢企業帶動園區內整個產業體系的發展。鼓勵各類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參股等方式投資園區公共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和運營。給予園區管委會財權、事權對等的稅收收益分成,分年度將入園企業所繳納的各類稅、費縣級留成部分全額返還給園區管委會;園區范圍內的建設用地出讓價款在扣除國家和市上按規定計提的規費后區縣留成部分,安排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發展,增強園區造血功能。
第四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搭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聚集平臺,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優化人力資源發展機制;鼓勵大專院校、職業學校和勞動就業培訓機構為工業園區定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完善創業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和激勵。
第五節 保障用地支持
完善規劃體系。加強園區用地規劃與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科學規劃未來園區國土空間布局。以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合理加強用地需求保障,將園區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統籌安排新增和存量用地。按照園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將園區用地需求納入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多渠道保障產業集群項目用地需求。合理預留發展空間,推行彈性年期出讓、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后讓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對于符合規劃要求,發展速度快、投資強度大、產出效益高、集約用地好的重點產業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采取一事一議方式供地。
附件
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重大項目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規模及內容 | 項目建設地址 | 投資金額(萬元) | 建設時限 | 備注 |
一、消費品工業 | ||||||
(一)中藥材加工項目 | ||||||
1 | 中藥材初加工 | 建設中藥材初加工與倉儲廠房10000平方米。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5000 | 2022-2023 | |
2 | 中藥材加工、配方顆粒生產 | 新建中藥材加工、倉儲物流廠房一座,占地約30畝(配套相關硬件、軟件設備),新建中藥配方顆粒制劑生產線3條。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5000 | 2022-2025 | |
3 | 靈芝孢子粉、靈芝膠囊生產線 | 新建靈芝破壁孢子粉生產線一條,靈芝膠囊生產線一條,靈芝孢子油生產線一條。 | 廟壩組團 | 5000 | 2021-2023 | |
4 | 中藥材提取液加工 | 新建藥前處理、中藥提取生產線一條,處理中藥材能力為2000噸/年,生產中藥飲片1000噸/年,中藥提取物100噸/年。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4000 | 2022-2025 | |
5 | 中成藥規?;a及深加工 | 新建中成藥規?;a及深加工生產線一條,處理中藥材能力為5000噸/年。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5000 | 2022-2025 | |
6 | 中藥材產業園擴能項目 | 新建滿足中藥材初加工3000噸,精深加工3000噸加工廠房,建設滿足5000噸倉儲物流的廠房車間。 | 廟壩組團 | 5000 | 2022-2023 | |
7 | 中藥材研發項目 | 研究開發中藥飲片精量小包裝技術和推廣中藥飲片小包裝產品。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1000 | 2022-2025 | |
8 | 藥用動物養殖基地建設 | 在坪壩鎮建成實驗動物(獼猴)養殖繁育基地1個,養殖規模達到2000只以上。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10000 | 2022-2025 | |
小計 | 40000 | |||||
(二)特色農副食品生產項目 | ||||||
1 | 臘肉產品加工項目 | 產品內包裝車間、外包裝車間和生產線,實現成品臘肉“燒、洗、整形和分包裝”自動化生產線,打造“火炕老臘肉”生產加工作坊。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8000 | 2022-2023 | |
2 | 食用菌休閑食品加工 | 依托城口現有菌類資源,建設年產食用菌2000噸,食用菌脆片600噸、食用菌脯500噸、食用菌素肉900噸。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5000 | 2022-2023 | |
3 | 山地雞生產線及深加工 | 建設年加工100萬羽山地雞生產線,為市場提供“精、特、優”山地雞肉產品。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1800 | 2022-2023 | |
4 | 肉兔產品加工項目 | 依托重慶市臻致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年加工肉兔15萬只的加工企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3000 | 2022-2025 | |
5 | 牛肉加工項目 | 依托重慶市登娃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現有生產加工鏈,建設年加工牛肉1000噸的加工型企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3000 | 2022-2025 | |
6 | 果酒加工項目 | 依托坪壩鎮適宜櫻桃、葡萄等水果生長的氣候及城口縣天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年加工葡萄酒、白蘭地等果酒50噸的果酒加工企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2000 | 2022-2025 | |
7 | 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研發培育項目 | 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培育1-2個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加工型企業。鼓勵企業積極研發以食用菌為原料的保健品、化妝品、輔助療品、藥品等,依靠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分級、包裝和食用菌各類食品加工生產。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600 | 2022-2025 | |
8 | 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推廣平臺項目 | 依托西南大學、市農科院和畜科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成城口縣農產品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推廣平臺。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300 | 2022-2025 | |
9 | 城口老臘肉科技研發項目 | 選育和培育適合城口老臘肉加工的豬種;開展“無煙熏味”臘肉制品生產工藝的研發;總結提煉城口老臘肉腌制、炕房修建等生產經驗,并申請專利認證。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100 | 2022-2025 | |
10 | 食用菌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 依托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縣級食用菌研發中心,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重點開展品種選育引進、關鍵生產技術承接、精深加工技術研發等。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800 | 2022-2025 | |
小計 | 24600 | |||||
二、礦產及金屬冶煉產業 | ||||||
(一)鐵合金相關產業項目 | ||||||
1 | 鐵合金系列加工 | 利用現有硅錳合金企業的生產設備,利用現有硅錳合金生產設備,引導企業轉型發展鐵合金系列產品。 | 高燕組團 | 20000 | 2021-2025 | |
小計 | 20000 | |||||
(二)鋇相關產業項目 | ||||||
1 | 電子級鋇鹽 | 開發巴山鋇礦,以“飛地經濟”模式,在宣漢地區形成電子級氯化鋇(12萬噸/年)、電子級氫氧化鋇(3萬噸/年)、電子級碳酸鋇、電子級硫酸鋇、硝酸鋇、硬脂酸鋇等一系列鋇產能,打造電子級新型材料基地。 | 巴山組團(宣漢) | 35000 | 2021-2025 | |
2 | 低品位碳酸鋇混生礦生產石油加重劑 | 新建低品位碳酸鋇混生礦選礦生產線1條,年產石油加重劑30萬噸。 | 巴山組團 | 10000 | 2021-2022 | |
3 | 高純度氯化鋇 | 優化高純度氯化鋇生產線,年產氯化鋇2萬噸。 | 巴山組團 | 2000 | 2022-2023 | |
小計 | 47000 | |||||
三、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 | ||||||
1 | 頁巖陶粒二期項目 | 建設年產輕混預制件30萬立方米、頁巖陶粒200萬立方米生產能力的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產業園。 | 高燕組團 | 20000 | 2021-2025 | |
2 | 碳酸鈣系列項目 | 建設3條碳酸鈣生產線,年產100萬噸碳酸鈣,其中重質碳酸鈣70萬噸、納米碳酸鈣10萬噸、輕質碳酸鈣20萬噸。 | 高燕組團 | 5000 | 2021-2025 | |
3 | 再生資源回收分揀中心及廢舊汽車拆解中心 | 項目購置采購液壓剪、等離子切割機等汽車拆解設備以及大力剪、打包機、抓鋼機等設備,共建設1條小車預拆解線、2條汽車拆解線、1條廢舊塑料回收打包線、1條廢舊金屬型材回收切割打包線。 | 高燕組團 | 6000 | 2021-2023 | |
小計 | 31000 | |||||
四、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
1 | 智慧園區建設 | 新建園區服務平臺、園區管理平臺、信息基礎設施、業務支撐平臺、云基礎設施以及硬件設施改造。 | 高燕組團、廟壩組團、巴山組團 | 700 | 2021-2025 | |
2 | 坪壩鎮工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 | 坪壩鎮工業集聚區場平、水、電、訊、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12000 | 2021-2025 | |
3 | 園區標準廠房建設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內的標準廠房項目、廟壩中藥材產業園擴能建設項目。 | 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 | 5000 | 2022-2025 | |
小計 | 11700 | |||||
合計 | 174300 |
城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城口縣工業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通知.doc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